本篇文章1123字,读完约3分钟
郑州10月13日电(汉章云)今年69岁的王德义做风筝30多年了。 他做的龙串类风筝长450米,大的近100米,多次组团在全国大会上获奖。 老年人中做的风筝可以排成一公里长。 通过这样的技术工作,王德义成为郑州乃至河南省风筝圈的权威。 但是这位近70岁的老人也有自己的担心,他不知道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下,慢慢工作的风筝能走多远。
10月12日,记者来到王德义老人家,老人在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里修补有点破损的龙串类风筝。 打磨竹林,平衡横杆,修补破烂的遮盖面,老人用粗糙的双手一点一点地修补美丽的工艺品。
“现在放风筝的人很多,但手工风筝已经不多了。 大型龙串风筝更少,最开始很难做。 即使做好了,飞一次也要维护一次。 对普通人来说很麻烦。 ”王德义一边刷着竹篾,一边向记者诉说了这几年制作风筝和放风筝中的一点困境。
王德义告诉记者,制作以前流传下来的手工风筝有三个基础步骤。 刺骨,粘贴复盖面,画复盖面。 “不仅是这三个步骤,用光束缚骨骼的竹林,粗细、光滑度不同,即使磨成能使用一根竹篮的程度,也需要30分钟。 一个领导人必须成形185根竹篾这一缓慢的工作是考验耐心,难怪现在的年轻人不太容易,制作风筝的人越来越少。 ”。
与机械工程花了半辈子相处的王德义最大的遗憾是不会画画。 “以前风筝传来的蒙面需要制作者自己画画,制作什么样的骨架需要什么样的图案,让风筝看起来像实物一样。 ”王德义说自己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画过画,画出美丽的图案让风筝更出彩。 “大师级的风筝只要画画就是艺术品。 这是从以前流传下来的手工艺的魅力之一。 ”。
30年制作风筝、玩风筝的经验,使王德义和老伴张聚琴周游祖国各地,参加了很多风筝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风筝比赛参加者的年龄限制使王德义失去了参加资格,只能每天拿着伴郎和做的风筝在郑州市区的空广场上享受自己。
“没有大比赛。 老实说,制作风筝的创造性和热情受到限制。 现在是修补旧风筝。 我很少做大的新风筝。 ”。 王德义告诉记者,即使享受娱乐,城市的扩张和迅速发展,在适合大型风筝飞舞的空之间也在缩小,老人经常去的只有空郑州站的西广场。 “放过长四五十米的中型风筝,再大的话有可能会出问题,不安全。”
尽管家里做的风筝很多得不到,王德义和妻子也舍不得卖自己做的风筝。 老人说他从来没想过做风筝赚钱。 真正的风筝匠不能靠风筝赚钱。 “手工风筝现在是工艺品。 政府在这上面的资金少了,学徒也少了,再过十年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做风筝”
对于未来,王德义老人有一个愿望,举办手工风筝展览会,让更多人看到自己做的风筝,让孩子们知道以前传到中国风筝的各种形式,城市上空可以再现大型龙串类风筝。 (完)
来源:广州新闻直播
标题:【快讯】风筝手艺人的担忧:这门手艺活儿还能走多久(图)
地址:http://www.kdk5.com/gdxw/23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