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04字,读完约8分钟

图为桂阳县李安堂镇金湖村村民在公共寺庙的舞台上观看戏曲表演。

萧敬东

图为桂阳县李安堂镇金湖村村民在公共寺庙的舞台上观看戏曲表演。

萧敬东

核心阅读

老百姓喜爱歌剧,但乡村缺少舞台和活动,这是湖南省桂阳县曾经面临的困境。自2014年以来,全县已有300多个明清古戏台得到了全面恢复和保护,其中100多个已经承担了农村小戏台的功能并重新投入使用,成为农村文化设施的有效补充。村剧团又唱歌了,这使得剧团去农村更方便。古老舞台上重新响起的音乐不仅振兴了闲置的文化资源,也凝聚了村民的心。

沉睡的古戏台,醒了(解码?城乡文化设施利用)

除夕之夜,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庙下古村的舞台上,响起了钢琴和鼓声,65岁的雷张开了喉咙,把山村带入了节日的气氛。二三十个村民和他一起在舞台上唱湘剧和贺新春,非常热闹。第一个月的第三天,村里举行了一个青年聚会。来自四面八方的2000多名观众挤满了舞台所在的祠堂,唱歌、跳舞、表演小品。"修复后的旧舞台成了每个人的文化活动中心."村党委书记雷志刚说。在节日和淡季,玩湘剧、唱项堃、看灯笼和听讲座已经成为当地村民最喜欢的活动。

沉睡的古戏台,醒了(解码?城乡文化设施利用)

如今,类似的情况在贵阳越来越普遍。自2014年以来,该县已有300多个明清古戏台得到普遍修复,其中100多个已经承担了农村小戏台的功能并重新投入使用。建在村子的中心,聚集了每一户人家,恢复了热闹的古代舞台,成为人们欣赏自己文化的窗口和展示自己生活的舞台。

沉睡的古戏台,醒了(解码?城乡文化设施利用)

“戏剧之巢”缺乏设施,许多古老的舞台派上了用场

「民歌难唱,木匠难爬九龙楼;铁匠打铁狮难,石匠凿绣球难……”阳山村廖家湾60岁的村民何艾菊(音译)面带微笑。

作为村里文艺小组的组长,何身边围着一群村民,他们都是老文艺骨干。说“老”并不夸张。何山鬼,最年轻的45岁,最老的73岁和59岁的二胡钢琴家,被认为是一个“年轻”的18人小组成员。

贵阳离广东省不远,大部分是山区和丘陵,人均耕地少,大部分年轻和强壮的劳动力都去了珠江三角洲。平时,住在村子里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尤其是年轻人。然而,这样的人口结构并不妨碍当地人保持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昆曲、湘剧、七绝和元宵灯会在这里长期流行。被称为“西窝子”的贵阳,不分年龄和几何,都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沉睡的古戏台,醒了(解码?城乡文化设施利用)

“多好的一个廖家湾啊,三年又两次的‘夺课’(当地的一个木偶剧),桌子是放在打谷场上的,观众是站在山上的?打开。”村民何随意哼唱的这首民歌,表达了当地人民对戏曲的热爱,也反映了村级文化设施的不足。年轻人不多,活力少;文化设施不够,所以洋山村的文化活动以前并不发达。何的文艺团队已经成立十多年了。除了参加2006年的乡村演出,在那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它还处于半解散状态。

沉睡的古戏台,醒了(解码?城乡文化设施利用)

2014年,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桂阳县委宣传部和广信文化体育局认识到,贵阳众多的古戏台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文物价值,贴近普通百姓生活,具有实用价值。因此,拨款、奖励代替补偿,鼓励村级单位修缮古戏台,作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补充。

沉睡的古戏台,醒了(解码?城乡文化设施利用)

借此机会,洋山村廖家湾祠堂古戏台得到修复,村里的文艺队伍有了立足之地。“如果天气好,就在打谷场上练习;如果天气不好,就到舞台上去玩。”艾菊拉着队员们安排节目,自娱自乐。庙下古村落里的旧扇子也通过一个修复的古代舞台连接起来。四年前,村剧团开始在翻新的古代舞台上正常演出。忙的时候,他们在业余时间工作,在舞台上表演。有了舞台,村民们有更多的要求来展示自己。演员、音乐家、泥瓦匠和化妆师都是村民。81岁的雷四平不能出演这个角色,他坚持要为剧团写剧本。

沉睡的古戏台,醒了(解码?城乡文化设施利用)

节省了搭建舞台的费用,大大小小的剧团去农村更方便

“拿一个更好的舞台来说,至少2万元,差不多四五千。”关于送戏下乡,桂阳县湘剧保护与传承中心主任谢能娇心里有一笔经济账。虽然是公开演出,但也需要各种费用,其中舞台建设占主导地位,剧团和村财政都负担不起。过去,除了县财政支持的项目或村民自己资助的活动外,县剧团很难主动到村里去。

沉睡的古戏台,醒了(解码?城乡文化设施利用)

后来,文化部给剧团配备了舞台车,把车开进了村子,并把它放在宽敞的空.上马车是舞台,它解决了一些问题。然而,一些乡村道路太窄,舞台车无法进入,这已成为剧团无法到达的“死角”。

2015年,县乡剧团到泗州县杨村进行义演,台车戏被堵在村口。当他们束手无策的时候,村民们来说村子里有一个古老的舞台,他们不知道它是否可以使用。谢能娇带着演员去看,并立即决定在古代舞台上演。

在古老的舞台上,听到多年未听过的二胡的声音,许多村民出去观看。那天的演出出乎意料地成功。“站在古老的舞台上,我记得小时候坐在舞台下看表演。”谢能娇回忆说:“观众们真的很投入。”

当年,在县委宣传部的带领下,古戏台的修复与保护在桂阳县全面铺开,一年后,由县文化局、县文化馆承办的“百戏台千戏”公共文化活动项目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该县鼓励和支持各种剧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并利用现有的古代舞台向人民发送更多的戏曲文化节目。

沉睡的古戏台,醒了(解码?城乡文化设施利用)

湘剧团到农村演出有不同的选择――没有舞台的地方用舞台车,有舞台的地方放道具和演员。2017年,他们去农村表演了126场,平均每周两到三次。

小剧团受益更多。方圆镇村村民王亲自投资70多万元成立了一个小剧团,保护当地非传统的元宵灯彩。在没有舞台之前,他买了三辆车,一辆用于简单的舞台,一辆用于道具,一辆用于演员,价格不菲。如今,有了古代的舞台,搬运、拆卸和组装舞台的费用就节省了。

沉睡的古戏台,醒了(解码?城乡文化设施利用)

目前,桂阳县有100多个剧团,每个剧团少则十几个人,多则80人。随着新翻修的古代舞台,这些业余歌剧团队立足于当地条件,自筹资金,自我指导,每年表演1500多场。

村民们期待着新的戏剧和古老舞台的升级

在寺庙下的古村落的舞台上,话剧《穆》是在指挥。“我听到了金色的鼓声和号角声,这激起了我的壮志雄心……”扮演穆的村民擅长填词,动作也很好。观众中的几个村民有点感兴趣。“我已经看过很多次了,没有什么新的。”

沉睡的古戏台,醒了(解码?城乡文化设施利用)

戏剧形式单一,缺乏新意,是许多农村小剧团面临的现实困难。为此,桂阳县去年专门下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提高基层戏曲人才的素质,培养优秀的戏曲表演队伍,提高农村古戏台的使用效率。县湘剧保护与传承中心每年重新编排或移植一到两个大型剧目,创作出两到三个高质量的小剧目,丰富了农村小剧团的演出;县文化中心每年专门指导基层不少于60天,并指导5至10个排练节目;县文化体育局和文化中心每年组织二至三次业余剧团领导和业务骨干培训;该县每年举行一次业余剧团演出。

沉睡的古戏台,醒了(解码?城乡文化设施利用)

如今,县城的湘剧团到农村演出,“不仅欢迎乡亲们来台下观看,还鼓励村剧团来台演出。”“我们玩游戏,他们玩游戏;或者你们可以一起玩。”谢能娇表示,这样的互动可以有效回应村民们“带来更多文化导游”的期望。

去年3月,桂阳县新丰讲学活动走出会议室,走在古老的舞台上,给村民们带来了不同的体验。不久前,一个关于懒人脱贫的小品吸引了洋山村廖家湾一半的村民观看。许多村民受到启发,或者使用传统的戏曲形式来增加当代内容;或者创新的表演形式,反映现代生活,为古代舞台增添许多生机和活力。"戏曲下乡和新风讲学,两个文化品牌,立足于一个文化阵地."贵阳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说。

沉睡的古戏台,醒了(解码?城乡文化设施利用)

随着表演形式的日益多样化,古代舞台相对简单的声、光、电的配置已经跟不上表演的要求。“如果我们的声音、灯光和道具能够得到改善,那就好了。”一位村民说。现在,人们有了新的期望。

《人民日报》(2019年2月13日,第15版)

来源:广州新闻直播

标题:沉睡的古戏台,醒了(解码?城乡文化设施利用)

地址:http://www.kdk5.com/gdxw/9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