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92字,读完约5分钟
杨斌、方正电子副总裁、研发中心总经理,1991年至1994年任职于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是王选所的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方正,负责激光照射近年来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
本技术:你是怎么认识王选老师的?
杨斌:当时是1990年,我在北大读书。 当时,我选修了“软件设计现代方法”这门课。 这个课是王老师教的,一个是英语课,和其他课理论不同,讲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所以印象很深。 一次课后,我跟王老师说,我想读你的研究生。 王老师在确认了学校和我的情况后,在下节课上说“请来”。
那个时候电脑连接非常紧张,王老师在研究所给我安排了可以自己采用的电脑。 那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本技术:与激光照射技术的最初接触怎么样?
杨斌:刚去的时候,我不知道,本科论文我在那里做的是图像调频网络挂科技术,硕士论文是高精度调幅网络挂科课题,这个技术是激光照射系统的重要技术。
到了94、95年,我开始制作激光照片列的网格图像解析器。 那是最核心的技术,简称rip。 此时,对整个系统完全了解了。 研究生的时候,肖建国老师具体指导,他在解放军新闻社长的时间做现场开发,我和肖老师一起去了报社,完全搞清楚了印刷的全过程。
当时王老师拥有的这个研究所和其他地方不同,做技术鉴定不容易,但是要把这个新技术带入生产招聘系统就更难了。 王老师说完成鉴定只是一步,之后的产业化是一大步。
本技术:在接触了激光照射系统的开发之后,你觉得当时的研发难度与70年代的研发环境有什么不同?
杨斌:我们肯定比王老师当时做一线研发的时候条件好很多。 比如王老师当时做一二代激光照排机的时候,国产芯片不稳定,所以做出来的照排控制器不稳定,稍微试用的时候,就是莫名其妙的问题,不是设计的问题,而是器件的问题。
本技术:王老师从90年代开始在第一线研究开发年轻的研发人员,当时怎么样?
杨斌:王老师给学生一点课题,然后研发,我也一样,当时我在肖建国老师的指导下,做了高精度的彩色图像网络技术研究,是核心技术之一。 正是因为当时这项技术有了突破,我们才有可能用台式计算机、扫描仪完成高精度报纸杂志的彩色印刷,并废弃了进口的电子分色机。
王老师看方向很准,特别远。 我去研究所的时候,是初期产品最畅销的时候,每天洽谈购买的人需要坐两辆大车去吃饭。 生意那么好的时候,王老师建议开发彩色出版系统,企业的人不明白。 为什么卖得这么好,不早点改善现在的产品呢? 后来色彩系统的成功,证明了王老师的眼睛。
本技术:方正的产学研结合怎么样?
杨斌:现在我们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是依靠北大计算机所的科研能力,将开发的技术产品化、市场化。 方正中有北大的人。 包括我自己在内,现在方正的技术骨干们也是北大的人。 应该说王老师在当时的情况下派遣到了我们公司。
现在方正和很多出版行业的主要人员,很多都是当时王老师的学生。
本技术:国内市场被占领后,其他国家的市场怎么样了?
杨斌:首先,我们先去找一个类似汉字的市场。 首先是日本市场。 日本方正的建立和王老师有直接的关系,王老师去日本看了之后,发现当地的新闻技术还很落后,他当时看到了市场。 日本市场目前有近400家报社和出版社的顾客。
另外,是我所研究的rip这一核心解决方案,无论拷贝类型如何,我们都使这项技术成为了国际一流的解决方案。 现在的第八代由我主持开发,我们的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20世纪90年代,海外公司在解决汉字方面还存在障碍,但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所面临的解决中文的技术障碍消失了。 应该说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事情在和国际一流公司竞争,这需要我们更快地开发新产品来竞争。 技术没有竞争力,再好的销售也很辛苦。 我们宣传的产品应该和主要竞争对手有技术上的差异,有自己的特点。
本技术:我们如何投入以保持技术领先?
杨斌:前十多年,我们最依赖的是王老师最初的设计,汉字新闻的高倍率压缩、高速还原、rip的技术,实现了“一手生”,一个人的技术领先才能抢占市场,但这种情况从90年代开始慢慢改变。 一个技术的领先已经不能决定市场,但在很多核心技术方面,我们还掌握着。
我们在一点点核心技术上做了很大的投资,可以开发得快一点,这将向我们保证后期的竞争特点。 在这里,我们的研发力量很大。
本技术:激光照射列近年来技术的迅速发展方向是什么?
杨斌:我们现在一方面将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扩展到全媒体的数字出版技术,另一方面开始开发自己的硬件设备。 我们开发的最新型数字印刷机在2008年世界最大的印刷展上发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我们现在正在推进一个国家的数字复合出版系统的工程。 如果顺利的话,明年将全面开始。
来源:广州新闻直播
标题:“北大方正电子副总裁杨斌:我们都是王选的学生”
地址:http://www.kdk5.com/gdxw/26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