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393字,读完约21分钟

本科技专栏作家郭建龙(微博)

台湾电子业的迅速发展史不能说是完美的,但20世纪70年代起步,20世纪80年代爆发,20世纪90年代中游的例子似乎表明了1、政府是如何在竞争的环境下命令中小企业成长的。 2、中小企业如何融入世界,不是与世界隔离,而是获得竞争的位置,积累特点。 政府的政策不是如何从研发中帮助民营公司,杀死民营公司,培育官商。 最终将造福于整个社会经济。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台湾的科学技术除了it行业之外,还包括工具机械、生物医药等,但我首先讲的是it产业和芯片( ic )行业。 在这里,我将尽可能完美地说明台湾it迅速发展的经过,从农业时代开始说。

前戏:刺激自由经济的根基

我想离开一点,谈谈台湾经济史上的两位。 年代早,他们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无关,但他们现在决定了台湾的经济形态。 参与自由经济、民营经济、开放世界的竞争,不是封闭,这些基本特征使台湾中小企业特别发达,受益于世界经济一体化。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这两人分别是“台湾经济总设计师”尹仲容和第一位被诺奖提名的中国经济学家蒋硕杰。

国民党迁都台湾时,宝岛刚从日本人手中夺回,岛日随处可见50年留下的沧桑。 台湾岛当时是农业岛,主要生产甘蔗、香蕉等,但即使有工业,大部分也是加工甘蔗的工业,其余的理发性工业用于日本战争,或作为日本本土工业的补充。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国民党治理台湾后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之后有台币改革(将贬值的旧台币换成新台币)、恢复美援、土地改革。 其中土地改革强调赎买政策,首先减少出租(最高37.5% ),然后“政府”从地主那里购买多余的土地,卖给少数农民。 “政府”付给地主的大部分不是现金,而是当时唯一的大厂股票,农民也没有一次性把钱交给“政府”,而是分十年偿还。 这样不仅农民需要钱,实际上买土地的钱比买土地的钱少,同时地主因为有股票和资金,开始经营工商业。 台湾土改是极其成功的样品。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到了20世纪50年代,台湾经济稳定了。 这时,一个叫尹仲容的人参选了。

尹仲容的前半生基本上都是经济官僚,和宋子文关系很好,主掌握过中央信托局。 1951年,美国政府恢复台湾每年1亿美元的美援供给,这笔钱成为台湾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因此美援运用委员会成为几个重要机构。

1954年尹仲容实际担任美援委员会,1958年兼任“行政院”外贸委员会主委和“中央银行”总裁,成为集美援、金融、外汇、贸易、经济权力于一身的“财经沙皇”。 现在,在大陆历史上,拥有如此重大权力的人也许只有朱镕基能和他相比。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但是,台湾面临的问题也和大陆面临的问题一样,还有更多的复杂性: 1、金融监管; 2、汇率管制、复式汇率盛行,汇款光有钱是不行的,需要一种叫做汇款证的东西。 否则,导入和导出都受到限制。 3、岛内物资匮乏,以农业为主,转型困难。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快速发展的地方政府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采取计划经济的构想。 这是最直接的构想,不用动脑,如果事情不好,我的主管可以认为应该马上动手。 何况尹仲容大部分时间是公务员,又从电机系毕业,容易成为技术官僚。 技术官僚最信奉的是“国家主义”。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但是,在尹仲容的主管下,台湾经济渡过了这片险滩,展开了被称为“第一次经济自由化运动”的航海。 这必须提到蒋硕杰等经济学家的影响。

大陆现在有人尊敬哈耶克,但中国人中有哈耶克正宗的入室弟子。 他是蒋硕杰。

蒋硕杰信奉自由主义,在伦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到北京大学工作,到imf工作。 尹仲容找到了他和另一位优秀的经济学家刘大中,邀请他到台湾工作。

当时市场上流行政府干预的凯恩斯思想,政府管制流行,经济自由主义低潮,蒋硕杰所谓的单一汇率、汇率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等都是国际上的异数。 但是尹仲容按照他的建议,在岛内逐渐废除汇率证书,提倡自由贸易,保护国内市场,鼓励公司开拓海外市场,在全球化中寻找机会。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据说蒋硕杰第一次见到尹仲容时,感觉尹是技术官僚,什么话也没说。 但是,他送给尹一本书。 j.e.meade的“计划和价格功能”。 尹仲容读完后认定这是一本有用的书,特别重视几位经济学家的建议,发起了经济自由化运动。

这次自由化运动造就了台湾经济的特质:政府放松管制、中小企业各地、出口扩大方向、经济爆炸性增长。 20世纪90、2000年代中国大陆沿岸的中小企业与当时台湾的经济状况相似,只要政府放松管制,就能带来激烈竞争的经济,在众多活跃的经济个人中,通过相互竞争、吞噬,壮大大公司是迟早的事情 但是,如果政府加强管制,经济活力很快就会被抑制,主体公司无法成长,那么经济增长呢?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尹仲容死后,自由化运动留下了一条大尾巴。 一是金融等命脉领域尚未开放,台湾地下金融极为发达,金融弊端频繁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开始金融改革,二是汇率趋同,但没有自由浮动。 加上出口导向,最后积累了巨大的外汇储备,20世纪80年代台湾通胀压力大,游资被掠夺,资产泡沫变高,房价也变高。 三是政府控制论开始回潮,技术官僚们开始谈论凯恩斯主义。 这个必须留给后世处理。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很奇怪为什么大陆又沿着台湾的脚步走了一遍。 至今为止民间金融的缺血、游资泛滥、巨大的外汇储备、可怕的通货膨胀,和当时台湾有什么相似之处? 虽然教训摆在那里,但是没有人掌舵。 这就是历史的悲剧。

1981年至1981年,台湾爆发了著名的蒋王论战,其主角之一是蒋硕杰。 当时,台湾政府为了摆脱石油危机,采取了扩大政府支出、降低利率、重视gdp的手段,这方面的支持者是王作荣。 蒋硕杰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贫富差距扩大,引起社会不公正,应该控制货币,稳定经济。 他把政府主导的投资和低息称为“五鬼搬运法”,偷了人民的钱。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如果他天上有灵,现在有什么话呢?

台湾经济迅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门槛。 如果没有it行业的迅速发展和之后的第二波自由化,那可能也会陷入困境。 it行业搭上了向台湾迅速发展的快车。

进港:中小型企业入侵丛林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在台湾it迅速发展之初,岛内地方政府并不十分重视。 第一座江山被民营中小企业在血泊的生意场上建成。

在谈论一个机会时,往往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技术,二是机遇。

让我谈谈技术方面

在此,让我们回顾一下世界it行业的事实。 1977年,美国苹果公司发布了苹果个人电脑,宣布个人电脑时代到来。 苹果企业取得了今天的iphone和ipad一样的成功,把同行业其他公司(当时是ibm,现在是微软和谷歌)甩在了后面。

但是,做出反应的ibm做出了开放的伟大决策。 传统的电脑就像现在的手机一样,是一体化的,正如制造商所说,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形状的电脑。 但是,ibm取下8台电脑,告诉人们这是硬盘,它是内存,带风扇还热着的是cpu,另一个看不见的是操作系统,所有器官都是一个 这样,ibm就可以为不同的制造商定制不同的器官,从而产生后续的微软(操作系统)、英特尔( cpu )、epson (打印机)、zenith (电源)、。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虽然在ibm这革命性的一步毁掉了封闭的苹果,但最后表明,在整个产业链成熟之后,如果没有ibm,产业链也能活得很好。 台湾的it业也从中受益。

20世纪60年代,由于尹仲容等人建立的参与自由经济和全球竞争的基础,欧美和日本电子业集团为了降低价值成本,开始在台湾投资,并将其纳入全球化格局。

在台湾早期投资的电子行业有收音机、电视、显示器等,企业有日本三洋、日立、东芝、nec等,美国的rca、奇异、埃德蒙、西屋等,荷兰的菲利普。 生产模式也和大陆一样,是材料加工。 但是,虽然时间长了,台湾人也从材料加工中积累了一些技术,中小企业开始为这些大厂生产电阻、电路板等零部件。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20世纪70年代末,电脑问世后,国外的小型飞机制造商也开始在台湾设立工厂,如王安电脑、digital、德克萨斯仪器、ibm等。

这个时候,台湾已经有中小企业可以参与计算机的制造了。

大陆在这个时期,和当时的台湾(以及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很相似,充斥着山寨机,同时不重视知识产权,通过反编译等逆向工程获得技术,生产类似主机的机型并在当地销售、出口

台湾第一家it企业神通( 1974 )始于q1小型计算机、英特尔解决方案和perkin-elmer小型计算机的代理商,在代理商之后,由于需要组装和维护,开始培养自己的工程师 1977年,神通推出了自己的中文操作系统。 宏碁草创之初也是代理商出身,开始了学习过程。 全亚科技企业于1977年推出了第一台计算机学习机edu-80。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另外,除了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以外,还需要第二个因素——机会。

台湾的机会充满了奇怪的地方。 那是中小企业老板在政府和知识产权玩躲猫猫游戏的时候跳出来的。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的游戏风暴进入台湾,很快就遭遇了山村的命运。 台湾山村产品质量好,价格便宜,迅速占领了市场。

就像大陆的山寨产品一样,大陆的山寨制造商们一不做山寨手机,马上就会转向山寨上网本。 台湾的电脑游戏山寨业因知识产权问题被政府遏制,一直禁止到1981年,连玩都玩不下去的时候,有头脑的山寨业们开始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选择了正在崛起的电脑业。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于是苹果电脑遭殃,1980年,宏碁发表了模仿产品的小教授1号,模仿的是苹果1号。 1981年出了小教授2号,模仿苹果2号,不仅在岛内销售,还有外销订单。

但是宏碁后来收到了苹果的起诉书,投诉侵权,电脑不能动了,但是宏碁迅速转向,找到了ibm兼容机这个市场。 当时的ibm有现在的联发科的味道,来者不拒,所以台湾的it业找到了港湾,之后的快速发展是以ibm兼容机为中心进行的。 它们被纳入国际产业链,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起初,政府采取无视这一切的态度,但由于自由经济的活力,为台湾的经济找到了起飞的方向。 现在的大陆也在寻找方向的过程中,如果政府不能促进领域的快速发展,至少政府可以控制一点,或者减少禁令,让市场自由地快速发展,也许就足够了。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如果找到政府和产业面向台湾it行业交流的时期,此时的政府的作用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润滑剂:需要什么样的政府或研究院?

在本节中,将引入另外两个人。 他们是“台湾科技之父”李国鼎和“工研院长”张忠谋。

1978年,海峡两岸为了快速发展和科学促进分别召开了高级别会议。 大陆是全国科学大会,会议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很重要等,那个时候,大陆刚刚结束混乱,处于解放思想的时代。

在一衣带水的台湾也召开了另一次会议。 台湾第一次科技会议,由于台湾经济已经达到门槛,下一步如何快速发展,成为了决策者头疼的问题,显然低工资、低价格的做法已无法维持。 政府决定投资高科技新闻产业,在这里寻求快速发展。 于是,前期在中小企业打江山的局面告一段落。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政府快速发展的方法也有两种。 一是政府裸体上阵,推官商公司,就像大陆现在的快速发展思路一样,td既是典型的官商产物,也是业绩产物。 但是,这样的方法扼杀了中小企业的活力,中小企业才是真正创新的主体。 关于官商,最后靠垄断资源吃饭,但关于真正的创新很难。 比如现在的移动,中石油并不是靠垄断牌照快速赚钱,当然,它们有点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像大唐一样,只是吃了软饭拿了政策单。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另一种观点是从政策上推进,这样的说法很好,但什么样的政策能推进产业,值得思考。

李国鼎正好出现在这个时候。

李国鼎以前担任台湾“经济部长”和“财政部长”,很早就草拟了投资奖励条例,推进了出口加工区。 蒋经国不高兴下台,但由于熟知台湾经济,蒋经国获得较大地位后,层层邀请他担任“行政院长”,但遭到拒绝。

据说担任部长的李国鼎比辞职后的李国鼎贡献更大。 成为“财务大臣”也不过是政府的门神,牵扯到许多日常事务所。 一旦离任后,李国鼎担任了一系列的“闲暇差”。 例如,“行政院”、“国家”科委委员、“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委员、“行政院”应用科学技术研究组召集人、财团法人信息工业政策进会理事长在这些看似边缘的职位上反而发挥了重要作用,游走于中美两地、政商之间,并在台湾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在李国鼎的大力推动下,台湾政府迅速发展科技的措施有:建立新竹开发区,让科技公司落户,产生群居效应,这样的方法让新竹变成了另一个硅谷。

但是大陆的开发区多如牛毛,大部分成了房地产,除了少数中关村一样有点影子外,为什么大陆的开发区几乎没有成为下一个新竹?

答案是人才。 1978年,李国鼎为台湾“行政院”聘请一流的外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制定政策,将人才聚集到台湾开始开展事业。 截至1991年,新竹园区内135家公司中有66家为海归创业,其中44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

但是,这里又有一个疑问。 如果听说过大陆公司的中星微,那也是海归创业,在纳斯达克上市,其董事长邓中翰已经成为人大代表和院士,但公司混乱不堪,逐渐成为官商公司,为什么不能像台湾海归一样继续技术呢?

答案是,由于大陆的政府管理过度,手中拥有很多资源,如果人能接近权力,就真的不能开公司了。

台湾岛内政府鼓励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但公司的好坏除了需要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以外,没有其他标准。 政府不支持不能市场化的东西,不接受官商公司的哭诉,也不负责资源的分配。 台湾岛内政府的态度已经确定,无论他以前是山村公司还是其他,支援的主体是哪个民营公司。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邓中翰到了台湾,他面临的局面只有两种。 是消沉失败,还是制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要在政界混资源照顾公司,这条路未必完全不通,但一直很难。

关于免税等政策,各地都差不多,不细说。

在此,引入台湾“工业研究院”(“工研院”)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大陆也叫中科院,几乎无所事事,除了反叛分子柳传志联想到的,其余大部分中科院系公司不大,靠政策生存。

如果台湾的“工研院”也是这样的话,就没必要了。 但是,“工研院”成了台湾科技创新的润滑剂(其实我想叫发动机之一),“工研院”的方法有那些特殊之处?

一是雇佣一流的人才。 张忠谋是人才引进的领导者。 张忠谋,德克萨斯仪器世界副总裁,通用器材总裁。 是当时美国企业中华民族界少有的干部之一。 1985年去台湾担任“工研院”院长,“工研院”的研究经费50%必须来自公司,另外50%来自政府,强调公司的后盾,做对他们有用的研究,脱离实际空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后来,1986年,台湾积体电路制造成立,张忠谋担任会长,成为台湾半导体教父。

二是帮助公司购买国外技术,绕过知识产权障碍。 把工程师送到国外(当时美国有名的王安电脑等)训练技术。

三是帮助公司研究最新产品。 其实在张忠谋之前,“工研院”的研究能力备受瞩目。 工研院电子所与制造商合作开发桌面的第一个例子是开发宏碁和ibmpcxt兼容计算机。 宏碁向工研院支付1500万元,电子所负责开放硬件和bios,其余机箱、电源等由宏碁去上游制造商制作。 1983年开发成功。1984年升级为pcat。 1986年,宏碁、电子所、佳佳科技相继开发出32人的计算机386,比ibm上市晚了两个月。 1989年486上市时,“工研院”的开发速度超过了ibm企业本身。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在开发笔记本电脑时,“工研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台湾成为了世界90%以上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商。

四是剥离成熟的研究项目开办企业。 这反映在更基础的领域——芯片业(半导体、ic )上,芯片在it行业中更为上游,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方向,台湾几大ic公司大多直接从工研院剥离。 1979年,“工研院”电子所剥离集成电路示范厂成立台联电。 1987年,“超大型集成电路计划”的相关设备和人员又剥离,成立巨无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由张忠谋亲自担任董事长。 一旦断奶,就完全市场化运营,不拖泥带水。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据2009年统计,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营收为89.89亿美元,占全球晶圆市场份额的44.8%,台盟营收为28.15亿美元,占14%。

但是“工研院”还在继续掉金蛋: 1988年剥离台湾光掩模,1994年剥离先进的储能企业。

芯片和it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对双方都有促进作用。

也许能从本节中体会到政府的作用。 政府不应该干涉市场的运作,看看市场哪里不完善,做点补充性的工作而已。 政府也不应该掌握很多资源,应该从外部寻找内部所有公司缺乏的资源,交给合适的公司。 政府不应该强迫公司工作,也不应该设置太多的障碍。 总之,这样的政府接近无为和让利,还能在适当的时机做点什么。 这是我们父爱式政府能承诺的吗?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高潮:从oem走向企业品牌

我很累。必须偷懒。

台湾的it界一出名,媒体的报道就多了。 这一段的历史基本上可以在媒体上找到,所以不细说。

简单的话: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世界分工,台湾it走向代工之路,代工时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技术。 这是企业品牌创新和打造的时机。 于是出现了联发科集成芯片、华硕易pc这样的创新产品,也出现了宏达电、宏棋这样的企业品牌,一些公司衰落了,但成就了一群成功者,这就是市场力量。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如果没有技术积累,只会拍脑袋想创新,如果不成功,向政府寻求政策,拒绝其他厂商,打击民营公司,就等于扼杀了整个市场的活力。 我们就是这样做的。

所以我强烈反对td和wapi等伪创新,华为、中兴,甚至哪个山村公司在真正的市场上拼命战斗,为他们唱歌呢?

叫嚣着民族主义为自己牟利的人,实际上损害了我们经济的活力。

余韵:资本市场

最后谈谈资本市场吧。

在这里,引入了本文最后的主角戴立宁。

戴立宁曾任台湾“证管会”主任委员,相当于大陆证监会主席。

综上所述,尹仲容的自由化运动并未参与金融业,台湾金融业一直由政府管理,这对民营公司特别是中下公司、新快速发展公司十分不利,官营银行更像质押,不抵押,不抵押公司现实

结果,台湾建立了巨大的地下金融系统。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台湾开始金融改革,引进民间银行,鼓励金融竞争。 但是,对于刚刚开始,已经达到高潮的it革命来说,显然还不够。

台湾的创业投资体系有了很大的进步,1994年以后爆发了,但这也只是一部分,对于需要越来越多投资的ic行业,光创投是不够的。

因此,我谈谈证券市场的作用。

在戴立宁的担任下,对台湾的证券市场进行了巨大的改造。 他的改革如下。

1、由于台湾证券市场盘子太浅,他尽量降低了资本市场的准入条件,但要求加强公司的财务披露制度。 他用“果汁理论”表达自己的行为。 有人100%喜欢果汁,也有人10%喜欢果汁。 店老板怎么办? 店老板拿出所有浓度的果汁,让客人自己选。 由于投资者的品味不同,证券交易所也必须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 有些公司是现金牛,现在赚钱了,价格也很高。 有些公司现在失去了钱,未来可能会很好。 等等,如果财务披露透明,应该让客户选择。

“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该专栏作者方三文的近期文案也表示,美国证券交易所未必为了上市而要求公司盈利,但要求财务透明度也是如此,他们没有责任帮助顾客选择果汁。

将审批制改为新闻准备制是政府从父爱式过渡到现代政府的标志之一,给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机会。

可惜大陆创业板上市后就废板了,上市要求高了,结果土豆、优酷等真正的创新企业不符合条件,一堆有权势的企业有条件上市,所以资本市场对创新关闭了。

2、为了引进合格的投资者,开放qfii。

,加强柜台市场,使好的、暂时不上市的企业的股票也可以上柜交易,最终柜台市场逐渐发展为第二证券交易市场,同时第三个也就是所谓的兴盘市场也上市了。

90年代初台湾证券市场改革恰逢其时,台湾晶片市场在融资高峰期盈利,晶片产品线投资达百亿美元,通常人不太会投资,但如果融资市场不合作,这个领域就不太可能兴起。

今天,我刚收到一封信,说中国面板产业有坏钱,也是为了这个吗? 如果不能从资本市场融通资金,只能要求政府,最后沦落为吃政策饭的公司。

一句话,我们的政策饭很好吃。 我们政府管理的资源太多了,公司吃饭很舒服,吃不上饭很困难。

本文第2、3、4部分重点参考台湾政治大学中国大陆研究中心主任王振寰教授的新作《追赶的极限——台湾的经济转型与创新》(巨流,年12月),并接受赠书,深表感谢。

本文第五部分借鉴了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戴立宁的经验,不胜感激。

但是,本文的观点都由本文的作者负责,特别是比较大陆科技政策的观点完全来自于本文的作者,写作时也没有表达为两个人的信息。

以李国鼎先生命名的论坛现在每年在南京和台北轮流举办,孙女现在在大陆读书。

(郭建龙提供本科学技术的专题报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介绍:

旅行者,文案工作者,在it公司从事技术,在报业寻找栖息地。 世界被变化的现象所喜爱,忘记了回去的路。

目前,独家提供本科技专栏的“it丛林笔记”专栏,关注it丛林的各种动物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寻找系统演化背后的推动力和干扰因素。 在这里还可以找到普通动物的生存方法。

来源:广州新闻直播

标题:“科技革新的台湾样本”

地址:http://www.kdk5.com/gdxw/25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