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9字,读完约4分钟
上海8月15日主题:无硝烟之战追忆上海抗战文化
记者邹瑞玥
“这个时代,最需要战士。 但是这样的士兵不一定要带枪去战场。 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子弹。 他的武器也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 他不一定要流敌人的血,但可以更自信地导致敌人的死亡……。
巴金的这个“成为战士”,可以看作是中国“文人抗战”的写照。 在13日晚举行的“造就一名战士——中国作家抗战诗文朗诵会”上,数字抗战时期有名作家的子孙与社会各界人士一起以朗诵会的形式举办了纪念活动。 朗读了包括巴金斯、茅盾、匕以等19位作家和诗人在内的作品。
“上海的文化战线当时非常突出。 ”。 作家387◇的女儿章洁思告诉记者。 章洁思朗读了387◇的诗作《他们500人》,以此表达了对父亲、上海抗战文化的敬意。
以是巴金、曹禺的好朋友,是抗战时期活跃的诗人,与巴金共同创办了《收获》杂志。 《他们是五百人》是以《八一三》塔沪抗战为背景于1937年9月28日创作的,前一天,387◇写了自己的另一部名作《我的家乡》。
章洁思说,那个时期是父亲创作的喷火期。 20世纪30年代,打着爱国主义旗帜的文学创作在上海已经成为气候,抗战爆发后,更是迎来了“笔试投枪”的高潮。 在艰苦的八年抗争中,许多作家和诗人在烽火中奔走,以坚强的意志和火般的热情争取民族自由和正义而创作。 他们揭露了敌人的犯罪,鼓起了同胞的勇气,成为了强大的“文人抗战”的力量。 《八一三》后,许多救亡新闻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包括邹禄勇主编的《抗战》、胡风《七月》、郑振铎《救亡日报》等,直到云沪会战结束,救亡刊物达53种,对孤岛时代的上海新闻暂时发烧
“上海抗战文化的繁荣,是多方面合作的结果。 这样的活跃和繁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阵营中也是独特的现象。 法国、捷克、波兰、匈牙利、苏联等以文学艺术的兴荣而闻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些国家的德占区没有像上海那样规模大、长期以来多次、成果丰富、出现广泛反敌文化运动的城市。 ”。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陈青生研究员是这样认为的。
文化界的抱团取暖,上海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文化战线。 上海漫画界救援会以叶浅预、张乐平为首,派遣漫画推进队,冒着日军的轰炸进行抗战推进,在南京举办的“抗战漫画展”的观众达数万人。 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动员了50多个会员团体,共计组成2000多人的百馀支推进队前往各地,同时与上海各界抗战后援会等数十个团体发起了“保卫大上海”运动。 在上海戏剧界救济协会、中国电影界救济协会等组织下,许多表现抗战救济的作品被刊登在舞台和屏幕上。 夏衍等人共同创作了《保护卢沟桥》、伶《皇军的伟大功绩》等,上海戏剧协会先后成立了13支救亡戏剧队,长途跋涉展开抗日推进,袁牧之、贺绿汀等组成了战地移动戏剧队,出演了前线。 《木兰从军》、《乱世风景》、《孔夫》等电影以多种形式表现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模糊地表现抗日主题,激发人们对爱国热情和侵略的决心。 “八一三”春沪会战后,上海电影界与香港爱国者合作拍摄进步粤语电影,“洒宝山城”、“游击进行曲”等一度成名。
在上海大众艺术馆举办的“抗战珍存”上海市民史料实物收藏展上,世界上罕见的第一版《国歌》唱片备受瞩目。 黄色唱片夹克有百代企业金鸡标志,编号34848b,这是上海轻音乐团长楚保杰的私藏。 第一张唱片的《义勇军进行曲》音乐简单,歌曲少,但超越了岁月的声音,唱出了国家生死存亡时民众奋起反抗的爱国感情。 褚保杰感慨地说:“这首歌最初是东北义勇军传来的,经过聂耳田汉的作词编曲,从上海传到全国,一直流传到现在。”
来源:广州新闻直播
标题:【快讯】没有硝烟的战斗追忆上海抗战文化
地址:http://www.kdk5.com/gdxw/23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