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46字,读完约7分钟

将城市环境融入现代生活(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活起来)核心阅读

到目前为止,国务院已经公布了13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75个历史文化街区和24700座历史建筑。

对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来说,保护不仅意味着保护原有的风貌,还意味着融入现代生活,继续在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中发挥作用。

对于城市来说,保留这些记忆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和延续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城市历史遗迹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值此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和展示活动。保护历史遗迹的好方法是什么?如何让历史和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更好地流动和延伸?

原汁原味,老有所补

何方街,古都杭州的“皇城之根”,也是南宋的文化中心和经济贸易中心;运河旁的桥西直街因其交通便利,在明清时期被称为“北关夜市”。今天,这两个地区已经成为杭城两个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自今年5月1日起,一条专门用于城市历史文化教育的公交线路已经开通,连接了南北两条古街,沿线还串联了浙江展览馆、陆游纪念馆、富义堂遗址公园等一系列标志性古建筑和主题公园。

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地方政府创新了方式方法,但“原汁原味”是一个不变的关键词,科学的拆迁建设是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一步。

拆除,拆除违章建筑,不协调的建筑,也是历史遗迹的原始风格。谢杰杨梅珠是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试点项目之一。散步时,名人的故居、大厅和四合院都被搭起来了。杨梅珠谢杰保护工程拆除了56处违章建筑和51块广告牌,使空胡同逐渐显示出其原有的风格和肌理。

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

建造真正的设施,而不是假古董。在许多地方,古建筑的“面貌”保持不变,而“衬里”却在悄悄地更新。在有着2500年历史的扬州,排水管网的改造、古城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立、消防设施的加密、旅游公厕等现代化设施的建设,使古城“外旧内新”,方便了市民和游客。

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

“建筑”也包括“以旧换新”。建于公元352年的河北省正定古城,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近年来,正定县在充分文献和图像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南门改造、文赋庙格局恢复等重点工程,保护和继承了“千年古县、北雄镇”的历史风貌。

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

“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被摧毁,他们的损失是不可逆转的。即使可以重建,历史信息也会消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解释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

在国家层面上,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监督并没有放松。2011年和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文物局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行了评估和检查。“通过评估和检查,可以总结保护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分析当前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保护工作不力、政府监管不力的城市进行批评和警示。同时,进一步了解家庭,建立保护名单,建立长效保护机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

新旧融合激活利用

如何将城市历史遗迹融入现代生活?在原有保护的基础上,振兴历史遗迹,让它们继续在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中发挥作用,已成为保护中的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

融化意味着“即使你看到房子也能看到人”。专家认为,要将历史文化街区融入现代生活,就必须延续其原有的生活功能,而居住在其中的人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让他们安居乐业是保护的初衷。

在一些地方,在改善人民生活、满足居民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成为自觉保护的主体。如安徽省黄山市易县西递村和宏村,通过合理分配旅游红利,调动村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一些保护模式成熟的历史文化街区已经开始布局,居民、社区和社会力量可以自发地进行持续的区域更新,形成良性循环。

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

活下去,激活,使用,而不是坚持。保护历史和文化不是封闭历史遗迹并把它们放在玻璃窗里。许多地方都复兴了历史文化资源,将它们与现代社会的功能联系起来,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例如,近年来,杭州利用老工业园区和工业建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建造了科技孵化器和“创创空屋”,为旧建筑增添了城市发展和改造的新标志。

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

“自1982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正式建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快速城市化、延续历史文脉、保护文化基因、塑造特色的过程中,保护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到目前为止,国务院已经公布了13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75个历史文化街区和24700座历史建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最全面、最系统的载体。

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

规划首先形成共识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发展不平衡、力度不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和困难挑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例如,房地产开发中的“保护”现象屡禁不止,这实际上反映了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内涵、保护方法不科学的问题。仍有一些地方反映出保护不完整和不系统的问题。例如,有些只保护历史街区和建筑,而不延续历史和文化,并分离与原始社会的关系。此外,基地仍不清楚,大量遗骸尚未纳入保护系统。

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

“系统保护和科学保护必须先行规划,蓝图要做到底。”张广汉说道。在编制规划蓝图、制定和实施规划时,应遵循优先保护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的原则。各地编制的旧城改造和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应当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处理好改善民生与旧城保护的关系。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必须符合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划,并逐步更新。

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后应加强保护工作的顶层设计。制定并实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系规划,明确保护内容,限定底线,提出保护发展的总体框架和要求。督促地方政府制定并实施从规划期到2035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到2020年底,全面完成历史文化街区的划定和历史建筑的确定,以查明家庭背景。

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

"保护的核心问题是形成共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陆舟认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纳入政府评估体系,相关法规和规划需要进一步补充和调整。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修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研究制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定国家和地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消防和基础设施技术标准;指导各地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同时,加强监督问责,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检评估体系,进行动态监督,完善约谈、濒危名录、除名、问责等工作机制。

来源:广州新闻直播

标题: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

地址:http://www.kdk5.com/gdxw/11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