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22字,读完约10分钟
乐居财经新闻2019年11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图形学会主办、游助智兆科技产业集团承办的第五届全国bim学术会议将在长沙新苑白天鹅宾馆举行。作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bim学术交流平台和一年一度的bim科技人员盛会,本次会议将首次聚焦预制建筑领域的bim发展,邀请国内外知名bim专家学者出席并分享,发布bim技术在预制建筑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
本期我采访了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朱开珍。以下是书面采访记录:
1.乐居:与传统造型相比,bim有哪些优势?
朱开珍:bim模型是设施设备所有信息的数字化表达,是设施设备在计算机中的虚拟体现。它可以将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各种信息联系起来,是信息共享的知识资源。然而,一般意义上的建模只是设施和设备的几何构造,不包含或附加与设施和设备相关的信息,不能用于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集成和管理。
与传统建模相比,bim在模型创建和应用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视觉建模,你看到的就是你得到的
建立的三维模型是设计的结果,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实时看到设计的三维效果。所需的平面立面视图也可以通过bim模型生成。如果模型在任何一个视图上改变,不同视图的关联位置将一起被修改,从而实现一个修改和所有修改。三维设计也便于所有参与者理解设计意图并一起工作。
(2)参数化设计,数据驱动
Bim模型创建不仅使用点、线、面等绘图工具,还可以通过参数关联创建三维模型。通过调整参数,可以自动调整几何模型。
(3)提前模拟和优化
Bim不仅可以模拟设计的建筑,还可以模拟现实世界中无法操作的事务,包括各种性能模拟、功能模拟、施工模拟、运行维护模拟等。从而为方案优化提供指导。
(4)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
Bim是基于全生命周期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的信息建模。BIM可以附加和携带不同阶段的设计和管理信息,形成共享的知识资源,协助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5)新技术得到整合并不断升级
Bim是基于三维建筑模型的信息集成与管理,可以与gis、物联网、云计算、vr、3d激光扫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结合,不断拓展bim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2.leju:BIM技术在开始应用时遇到了什么问题,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朱开珍:公司早在1990年就开始三维设计,2003年开始接触bim技术,但仅限于零星的bim软件培训,没有具体的应用。该项目的正式应用始于2006年。与目前的bim技术应用环境相比,条件要差得多。在人员、资源、标准、软件和硬件成熟度方面存在许多缺点,遇到了许多问题,填补了许多空白。正是由于项目实施带来的压力,公司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bim技术的应用。
在bim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公司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包括:
(1)设计者和管理者对bim应用的抵制影响了企业bim应用的推广
bim技术的应用将不可避免地改变一些传统做法,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不会带来好处。此外,不成熟的bim应用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传统2D设计师和管理者在bim技术应用上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司在人事岗位、市场运作、部门考核等诸多方面制定了很多激励政策。例如,bim项目产值按1.5-2倍计算,收入上缴系数按0.08计算,bim人员的绩效激励和部门领导对bim的应用评估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市场接受度不足影响bim项目的拓展
在应用的初始阶段,bim的概念在市场上并不流行。为了拓展bim应用市场,团队将主动向业主推广bim理念,让业主逐渐理解和接受bim。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积极与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合作,推广bim技术。
(3)缺乏掌握bim技术的人员。
鉴于bim人员的不足,我们应动员设计团队参与,建立激励机制,邀请bim软件厂商进行集中的脱产培训,以便快速启动和参与项目。同时成立了bim技术中心,专门从事bim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培养人才队伍。
(4)没有应用经验,缺乏参考解决方案。
在应用的初始阶段,我们进行了第一个bim项目,在中国相关的案例很少,所以我们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项目组收集了尽可能多的国内外bim项目案例信息,并在软件供应商的支持下,不断探索和开发各种应用,积累经验。
(5)软件不成熟,模型创建效率低
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寻求软件供应商的支持,加强人员的技术培训;建立和积累企业的bim构件资源,提高构件资源的可重用性;进行bim软件的二次开发,帮助提高设计效率,如快速建模工具和族库。通过这一系列措施,bim设计人员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质量得到了保证。同时,积累了大量的组件资源和插件库,为以后的开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6)缺乏相关标准支持
在bim应用之初,欧美一些国家已经发布了第一版bim标准,但相关的理论体系仍在完善之中。然而,bim在中国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相关标准是空白。没有支持bim应用的标准。做什么,怎么做,支付什么,质量要求是什么?迷迷糊糊的。面对这一问题,团队从项目技术标准的建立入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借鉴了大量的国内外技术文件,结合项目工程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bim技术框架和实施模式,建立了企业级标准体系,涵盖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操作指南三类标准化文件,支持了bim在企业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同时,根据实践探索的结果,我们牵头编写了国家标准《制造业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应用标准》。
3.乐居:bim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什么,与传统建模有什么不同?
朱开真:bim技术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Chuck Eastman教授于1975年提出的,并基于制造业的“产品信息模型”创新性地应用于工程建设行业。其最初的概念是“建筑描述系统”,即基于计算机的建筑描述,以实现建筑工程的可视化和定量分析,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bim技术与传统建模的主要区别在于:
传统建模主要是面向几何的模型创建,包括2D图形、三维线框、曲面模型和实体模型等。主要关注设施设备的几何组成,不能表达非几何信息,缺乏工程建设过程所需的工程信息。
然而,Bim技术可以理解为面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建筑信息模型数据集,包括与建筑相关的所有几何和非几何信息,可用于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和部门提供服务。Bim技术将整个施工活动和过程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所有的活动和过程都围绕这样一个统一的信息模型进行协调。
4.leju:BIM技术对你的工作和职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朱开真:从制造业的角度来看,以mbd(基于模型的定义)、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产品信息模型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展了近20年,相对成熟。但是,对于信息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工程建设行业来说,以bim技术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代表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工程建设行业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相关从业人员,我司一直从事建筑工程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相关工作。正是因为2009年的第一个bim信息化项目,我部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领域有了发展机遇和长足发展。
在基于数字工厂的智能工厂建设中,以bim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和仿真技术也是实现智能工厂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重要技术支撑,可以为智能工厂的精益建设和智能运营维护提供数字化服务。
5.乐居:你认为建筑业的“互联网优势”是什么?它是智能建筑还是建筑工程bim?还是其他形式?
朱开珍:目前建筑业的现状是产能过剩、产出低效、管理粗放、整体管理水平低、资源配置不合理、环节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协作性、连接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随着“互联网加”政策的出台,互联网正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包括建筑业。
以互联网为平台,建筑业可以营造一个专业、透明、开放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建筑业的健康发展、优化升级。
从工程建设项目的角度来看,通过“互联网加”平台,建设中的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协作效率。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产业链中的相关方可以在一个“互联网+”的开放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该平台不仅包括传统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零部件制造商,还包括征信服务机构、金融机构、软硬件制造商。通过该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协作和资源整合,打破企业边界和区域边界的限制,形成伙伴经济,实现合作共赢。
6.乐居:建设智能工厂应该注意什么?
朱开真:(1)智能工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规划和顶层设计应该做好。结合业务应用场景的研究,结合价值工程识别实施的重要性优先级、可行性和绩效改进指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分阶段逐步实现建设目标。
(2)智能工厂的建设不能脱离实际,过于雄心勃勃。
(3)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量体裁衣,从点到线逐步推进智能工厂建设。你不能盲目跟风,你一上来就要建一个4.0级的智能工厂。
(4)不要急于上网实现自动化,而是先做好基础工作。
(5)智能工厂不等于无人工厂,所以不要盲目更换机器。只有做好质量、精益生产、过程优化和单元智能化,企业才能从事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数字化工厂,才有成功的可能。
(6)智能工厂建设应注重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的统筹规划,注重业务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基于大数据的综合分析应用,梳理和再造相关业务流程,使人-物-系统尽可能互联互通。
来源:广州新闻直播
标题:专访——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朱恺真
地址:http://www.kdk5.com/gdxw/16388.html